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全面解析

发布者:张洪岩发布时间:2025-03-28浏览次数:11

第一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

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

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类型
3 TCP/IP协议簇中的安全隐患
4 OSI安全体系结构的深入剖析
5 网络安全服务及其在不同实现层次中的应用
6 TCP/IP协议簇的安全架构详解
7 PPDR安全模型的核心理念
8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准则TCSEC的解读
9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的介绍

1 网络安全的概念

⑴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,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。然而,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层出不穷,这无疑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。因此,确保我国的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。

⑵ 信息与其载体密切相关。无论是传统的纸质载体还是现代的电子载体,信息的安全性都直接影响着其传递和利用的效果。同时,信息安全也涵盖了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,包括硬件、软件以及数据层面的安全。

⑶ 信息系统安全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。首先,硬件安全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,涉及到硬件的稳定性、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方面。其次,软件安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主要涉及到保护信息系统不被非法侵入、防止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被非法复制或篡改等。此外,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⑷ 在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时,我们还需要关注到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。信息安全不仅涉及数学、物理、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,还与电子、通信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紧密相关。同时,社会科学如法律、管理、教育等也在信息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⑸ 研究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网络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,其安全性对整个信息安全体系至关重要。然而,基于TCP/IP协议簇构建的Internet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存在着诸多安全漏洞,这使得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。因此,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的研究和防范措施,以确保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。
⑽ 网络安全的概念
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、软件及其中的数据受到充分保护,确保不会因偶然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、篡改或泄露。系统需保持连续、可靠且正常的运行状态,网络服务不被任何意外中断。

计算机自身的安全同样重要,这涵盖了互联的安全(包括通信设备、通信链路以及网络协议的安全),以及各种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安全。

2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

⑴ 伪装或假冒:攻击者可能冒充合法用户或系统进行不正当活动。
⑵ 否认或抵赖:攻击者可能否认其行为或试图使受害者无法证明其行为。
⑶ 破坏完整性:攻击者可能篡改数据或系统状态,导致数据不完整。
⑷ 破坏机密性:攻击者可能非法获取或泄露敏感信息。
⑸ 信息量分析:攻击者通过分析网络流量或数据来获取敏感信息。
⑹ 重放:攻击者可能截获并重新发送有效数据包,以误导系统或用户。
⑺ 重定向:攻击者可能篡改数据包的路由,导致数据流向错误的目的地。
⑻ 拒绝服务:攻击者可能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或其他手段,使系统无法处理合法请求。
⑼ 恶意软件:包括病毒、木马等,可能损害系统或窃取信息。
⑽ 社会工程(Social Engineering):利用人性弱点如贪婪、好奇等进行诱导式攻击。

3 TCP/IP协议簇的安全问题

TCP/IP协议簇作为互联网的基础,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由于缺乏中心管理机构和先天安全考虑不足,TCP/IP协议簇在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隐患。这些隐患不仅包括链路层、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的安全问题,还涉及到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等问题。因此,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的研究和防范措施,以确保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。
⑷ 隐蔽扫描:通过定制所发送TCP包的标志位,实现网络扫描的隐蔽性。
⑸ UDP协议的安全隐患:UDP作为一种无连接、不可靠的协议,容易受到拒绝服务攻击等安全威胁。

4 应用层协议的安全隐患
⑴ DNS协议的安全隐患:DNS协议在解析域名时可能遭受DNS欺骗和区域传输等攻击。
⑵ 路由协议的安全隐患:路由信息可能被篡改,导致网络数据传输路径被非法修改。

4 OSI安全体系结构

1 安全服务
包括认证、访问控制、数据机密性、数据完整性以及抗否认等服务,旨在保护网络信息的机密性、完整性和可用性。

2 安全机制
涵盖加密机制、数字签名、访问控制机制等,这些机制是提供上述安全服务的基础,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
5 网络安全服务及其实现层次

1 机密性服务
主要目的是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获取保密信息,包括存储的机密性,确保数据在系统中存储的过程中不被攻击者获得其内容。
⑶ 传输的机密性: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窃取。
⑷ 保护措施:采用物理保密、防窃听、防辐射、信息加密以及通信业务填充机制等技术手段。

2 完整性
⑴ 未经许可,保证数据不被篡改或至少能及时发现被篡改。
⑵ 涵盖存储和传输完整性: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时免受偶然或恶意干扰。
⑶ 实现方法:运用数据校验、数字指纹、消息校验码以及防重放机制等技术。

3 身份认证
⑴ 用户需向系统证明身份,以防非法访问。
⑵ 作为合法用户使用的首道保障。
⑶ 认证方式:口令、数字证书、生物特征识别以及通过可信第三方认证等。

4 访问控制
⑴ 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,确保合法使用。
⑵ 基于身份认证,通过限制关键资源访问来防非法入侵或误操作。
⑶ 控制方法:自主访问控制、强制访问控制,以及访问控制矩阵和访问控制表等。

5 不可否认性
⑴ 发送方和接收方对其发送或接收的数据无法否认。
⑵ 确保通信方对其行为负责,不能事后否认,也无法被他人假冒。
⑶ 实现手段:数字签名、数字签名收条和时间戳等技术。

6 可用性
⑴ 要求计算机或网络在期望时以期望方式运行。
⑵ 保障物理可用性,防止拒绝服务攻击等影响可用性。
⑶ 采取措施应对网络阻塞、网络蠕虫、黑客攻击等导致的系统崩溃或带宽过度损耗。
⑵ 在PPDR安全模型中,防护、检测、响应和恢复是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。这些环节在整体安全策略的指引下,协同工作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。防护工具用于预防潜在的安全威胁,而检测工具则用于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。一旦发现安全漏洞或攻击,系统会迅速响应并采取恢复措施,以最小化潜在损失。通过这种动态自适应的方式,PPDR模型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时保持高度稳健。
PPDR安全模型的核心在于明确系统需要保护哪些资源,并探讨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保护。该模型涵盖了四个关键环节:防护、检测、响应和恢复。其中,防护环节主要依赖于加密机制、数字签名机制、访问控制机制、认证机制、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等手段;检测环节则通过入侵检测、系统脆弱性评估、数据完整性检测以及攻击性行为识别等方式进行;而响应环节则涉及应急策略的制定、应急机制的实施、以及入侵过程分析和安全状态评估等活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没有一种单一的防护技术能够应对所有的安全威胁。因此,在PPDR模型中,检测和响应环节显得尤为重要。它们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安全循环,确保在安全策略的指引下,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威胁,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持续安全。

此外,PPDR模型还具有明确的时间特性。它包括攻击时间、检测时间、响应时间和系统暴露时间等关键指标。这些时间指标相互关联,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安全状态。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,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延长保护时间,同时缩短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,从而最小化系统暴露于不安全状态的时间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PPDR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尽管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安全框架,但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无法应对某些高级别的安全威胁。因此,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安全技术和策略,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安全保障。
其中,B1和B2的安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,同样,B2和B3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别。

(2)D级——最低保护

这一级别意味着系统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安全措施,整个系统缺乏信任。D级系统仅为用户和文件提供基本安全保护,而操作系统则面临较高风险。任何人无需账户即可轻松进入系统,并可无限制地访问他人文件。D级系统的常见形式包括本地操作系统以及完全缺乏保护的网络。

(3)C级——被动的自主访问策略

C1级:该级别引入了一定程度的自主访问控制(DAC)机制,通过分离用户和数据来确保安全。它要求系统硬件具备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。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录,管理员可为用户和程序设定访问权限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C1级系统无法控制用户访问级别,且所有文档具有相同的机密性。

C2级:在C1级的基础上,C2级进一步细化了每个用户的DAC机制,并引入了审计和身份认证功能。连接到网络时,C2系统的用户需对其行为负责。该级别还限制了用户执行某些命令或访问某些文件的权限,并对用户进行分组身份认证。

(4)B级——被动的强制访问策略

B1级:满足C2级的所有要求,并增加了强制访问控制(MAC)机制,确保对象权限无法被拥有者更改。

B2级:该级别要求系统中的所有主体和客体都实施MAC,并具备可信通路、系统结构化设计、最小特权管理以及对隐藏通道的分析处理能力。

B3级:进一步强化了访问控制要求,确保TCB能对系统中所有主体和客体的访问进行严密控制,防止非法篡改。

(5)A级——形式化证明的安全

A级类似于B3级,但更侧重于严格的设计、控制和验证过程。其设计必须经过数学角度的验证,并具备特色形式化顶层设计规格FTDS、一致性验证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可信度。

此外,还需注意TCSEC的局限性以及可信计算机网络安全说明等重要内容。同时,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》也对不同级别的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(2)第二级——系统审计保护级

在这一级别,系统实施了更为细致的自主访问控制,并建立了访问审计记录,以确保用户对其行为合法性负责。

(3)第三级——安全标记保护级

该级别通过为访问对象标记安全级别,来限制访问者的权限。这样,只有具备相应安全级别的用户才能访问特定对象。

(4)第四级——结构化保护级

在这一级别,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被明确划分为关键和非关键部分。对于关键部分,系统直接控制访问者的存取访问对象,从而确保了更高的安全性。同时,DAC和MAC策略被扩展到所有主体和客体,并充分考虑了隐藏通道的影响。

(5)第五级——访问验证保护级

该级别增设了访问验证功能,要求TCB满足访问监控器的需求。此外,访问监控器本身必须具备抗篡改性,且其规模足够小,以确保系统的整体安全性。